2023 試解 YOASOBI 熱紅現像 : 奇蹟與努力的結合,世代分歧的最大公約數
很久沒寫【網路現像】系列,很早已經想寫有關日本的令和樂壇第一爆款 YOASOBI(日語:YOASOBI/ヨアソビ),我自己是2021年聽群青入坑的,正好當年初相當困難,這首歌還真的是打氣歌,原本只是單純聽歌,後來看了不同PV,特別是以下那個:
就著迷了,歌唱力負100的小弟偶爾跟著唱,才驚覺聽起來柔和輕快的歌曲原來超高難度,於是對他們印象深刻,也有跟進聽歌。出道三年,打破大量日本樂壇紀錄,既是實力,也肯定有時代的必然性,而日本的主流娛樂圈似乎也將它們定位在網路掘起的新階梯先行者。今次由我極有限對網路和商業世界的認知,嘗試拆解YOASOBI熱紅現像,希望能引出更多有趣觀點。
原本想叫ChatGPT幫我寫組合介紹,但他們太新了,資料巨量出錯,於是只有純手動(哭)。以下這段背景介紹,認知的朋友請直接跳過。
YOASOBI(日語:YOASOBI/ヨアソビ)是2019年結成的日本雙人(一男一女)音樂組合,由使用VOCALOID作曲的作曲家Ayase、以及本業為創作歌手的ikura組成,結成目的是將在日本索尼音樂娛樂所經營的小說及插畫網站「monogatary.com」中的原作小說音樂化。
團名的原意為「在夜晚玩耍」(夜遊び),因為兩位成員本身都另有工作,結成時為24歲的Ayase 是Vocaloid P (網上創作人),當時18歲,本名幾田莉拉(幾田 りら)的ikura除了是唱作歌手,還是現役大學學(她於2023年才畢業)。據後來的訪談透露,YOASOBI結成時原本預定只做數首歌曲,感覺是實驗性的企劃。
令和元年(2019年5月開始),2019年10月1日結成,同年11月16日公開首支MV《夜に駆ける》,公開後5個月YouTube播放次數超過了1000萬次,至此階段為止,他們跟很多日本網上歌手或幪面歌手一樣,都是不露臉的。

然後,在2020年5月著名的【The First Take】音樂企劃中的【The HomeTake】系列,YOASOBI ikura本人親自上場唱出特別版本的《夜に駆ける》,成為討論熱話,該影片在YT上至今累計超過一億三千萬次播放,在行文這天,是該頻道第二位,更力壓第三位的《紅蓮華》。同年六月,二位成員以真面目在《NYLONJAPAN 8月号》現身。
2020年7月,歷史性時刻來到,根據Billboard JAPAN,《夜に駆ける》的串流再生數突破了一億,相信那刻,整個企劃參予者都想不到,日後,一億幾乎成了他們的基本盤。同年9月,另一首爆款歌曲《群青》發佈,不過,這首歌的風暴在2021年才正式襲來。
12月,一如所料,《夜に駆ける》拿下了【Billboard Japan Hot 100】的年度首位,首次嘗到登頁,12月31日,參加了第71回紅白,確立被主流肯定的地位,亦成為首隊未推出專輯就登上紅白的組合。
2021年,就是《群青》和《BEASTARS》第二期OP《怪物》人氣大爆發之時,這兩首歌曲的人氣緊跟在《夜に駆ける》之後,成為代表曲,亦打破了一曲爆紅的說法,而ikura在《怪物》中展現的怪物級唱功,亦一舉掃掉登上主流初期對她實力的質疑,加上連續不斷的活動,如跟UNIQLO的連動,人氣持續增長,同年亦再登上紅白,演出《群青》。《群青》的迷因亦在這年大爆發,ikura的歌中的ah,亦成另類經典。
YOASOBI至今(2023年3月)累積了十三首串流破億的歌曲,相當恐怖,最新突破1億的,是《機動戰士Gundam 水星的魔女》OP 《祝福》。首本名曲《夜に駆ける》更已突破9億,距離又一個歷史道標10億,只是一步之遙。
另外,在2023年1月底的資料中,十大串流量歌曲中,YOASOBI 佔了三首,第六位的《群青》和第十位的《怪物》,兩首均突破5億,真心流量怪物。

2022年雖然沒出現大爆款,但他們在Artist Top100中名列第二,只輸新貴ADO。
出道三年,人氣依然高企之外,兩位成員的分別發展亦十分順利,幾田 りら 在2023年1月,就以她本人作曲作詞兼主唱的《スパークル》拿下身個人名義第一首一億串流再生歌曲,單飛也有資格成為令和歌姬名銜的競爭者,Ayase 亦推出個人原創作品和跟不同歌者合作。
除了在日本國內,他們在日本外地區的串流中的日本歌手區多次拿下年度冠軍,某程度上,已被視為日本音樂的新世代代表。說了一大堆事實或者數據,來正場了,以下是我根據資料,訪談等等整合出的一些分析,未必絕對正確,但希望為大家提供另一種思路去看看YOASOBI的熱紅現像。
YOASOBI 的熱紅現像成因:
Ayase的曲,ikura的唱
很廢話的點,但這的確是YOASOBI根基,作為有多年音樂經驗的Vocaloid P,他的曲既豐富又抓耳,雖然說Vocaloid P進入主流早有天才米津玄師,在天才面上,Ayase 感覺還差米津玄師不少,但其音樂剛好平衡到攻擊性強的Vocaloid P傳統風和主流J Pop風格,豐富又相對親民,而其無前奏和高資訊量風格,亦相當符合現代聽眾喜愛。
ikura的歌聲也極其重要,個人感覺Vocaloid P的歌曲很多都較具攻擊性,很有能量,但亦容易令人疲勞,不少歌手喜歡力量形的演繹,令味道更為濃烈搶耳,但不是人人受用。ikura偏輕柔的演譯,不著痕跡的高難度,如《群青》中有大量高音快速轉調,但她能唱得輕鬆到尤如自然,大大提升了歌曲耐聽度,而且反覆多次聆聽後,更能體現作品本身在旋律和歌唱表現的深度,這正是大家願意不停LOOP歌而不悶的原因之一。
當然要達到這點,其實有賴二人多年積累,五歲開始學鋼琴的Ayase,小學已經作曲作詞的幾田 りら ,雖然年齡很輕,但在音樂上都有超過十年的驚人歷練,擁有足夠實力去實現以上的可能性。不知道最初Ayase選擇ikura當主唱時,他和製作方是否很有意識到這點,但我相信以他的音樂天資,就算不是刻意,估計潛意識中已感覺到這個可能性。
另外,他們的歌曲也出名難度高,如《怪物》,一般人根本難以翻唱,於是跟唱。攻略和挑戰成為了一種風尚,也大大增加了播放率和討論度。
時代紅利
2019年,正好是令和的第一年,年號改了,人們自然會覺得要有些新東西,作為在2020年展現威力的YOASOBI,還要是對舊時代來說比較嶄新的網路力量,很容易會被標籤成令和新風之類,特別容易得到注意。
另外,2020年,也正好是疫情第一年,串流音樂,線上MV正好乘時而起,傳統渠道受阻,特別受網路世代歡迎的歌手佔盡天時(據調查,YOASOBI的聽眾以10代和20代為主流)。時勢可遇不可求,但時勢到了,還要有一雙抓得住的手。

外觀和身份優勢
Vocaloid P 和線上歌手,很多都走幪面路線,不露臉,原因五花百門,始終日本是個保守社會,素人想守護自己的日常,不難理解。但YOASOBI二人,年紀輕輕已經開LIVE,玩樂團ROCK迷Ayase不用說,幾田 りら中學時已常背著大結他四處路演亦早想主流出道。世界很現實,你的樣子如何,你的日子也…….,二人外表也不差,雖然不到帥歌美女層次,但最下限是OK, 加上不像日系傳統偶像的專業演出和反應,二人比較率性但有禮的感覺,更切合新世代和網路世代的審美觀。
另外是身份優勢,Ayase雖然在YOASOBI成立前雖然很窮,但好歹也是天才音樂兒童,而受挫無家可歸寄居妹妹家也不放棄音樂的故事,正好符合日本傳統價值觀,能被主流接納。而ikura就更不用說,00後,年輕,組合結成時是現役女子大學生,出生教養良好的家庭,不放棄夢想的純真追夢少女,最重點是,成長在傳統音樂制度下(但成名在網路中),是Sony系的實力新人,雖然未爆紅前屬於放養系,但好歹是主流體系一份子。
開發新的道路
ACG歌曲在近年成為了不少日系歌手的救命金丹,歌憑片貴的故事數不勝數,但這亦衍生出一個問題,ACG歌手在抽離ACG場景後的可持續性,昔日有不少因ACG作品爆紅的歌手,也滿滿成為一作紅人。YOASOBI將小說音樂化的企劃成就了一種可能性,既依賴IP,又不全然依賴IP,對於樂壇和歌手來說,雖然他們不是第一個做嘗試,但卻是商業策略成功的實証,新的可能性。
世代分歧的最大公約數
YOASOBI 的網路力量不必多說,各種怪物級數據,各種翻唱,頂級大品牌和大IP的聯乘,在傳統面,也在日本經常出現主流電視台,既受年輕網路世代喜愛,亦較受傳統一派接納,兩位成員都有經營網路社群經驗,技能上也切合現代藝人的需求。
雖然說現代網路威力無窮,但客觀現實,是不少資源還是握在大公司和舊媒體手中,兩者的差距,有時就算怎麼伸盡手臂,還是有一絲距離。YOASOBI 爆紅,對於網路世代其實沒什麼大不了,不過又成就了一個傳說,追夢年輕人持續努力,藉網路一夜爆紅的,也不止是YOASOBI ,同世代還有一堆。
但對於舊主流就很重要了,認同主流價值觀,甚至由主流系統出身的次世代成功者很重要,展示其舊主流在造王角色上還有一點力量,雖然不如昔日般呼風喚雨,但還是足以左右大局,紅白的快速吸納,各種電視節目的訪談和合作,【令和之星】,【新時代J OP】之類之類的封號也証明舊主流的焦急,能夠滿足舊主流價值觀,但又具有年輕世代中大人氣的YOASOBI ,正好成為了兩方的最大公約數。
總結:
YOASOBI 的爆紅是挺有趣的,兩位成員都想走紅,但卻從未想過以YOASOBI紅起來,最後卻成就了傳說級的現像,這是奇跡,但唯有一直有積累下的努力,才有法子在奇跡降臨時把握,Ayase沒有多年音樂歷練怎能作出多首爆紅金曲?ikura 沒有多年苦練的唱歌,那能表現出那堆超難度歌曲?
YOASOBI 旋風2023年依然繼續,上周發佈跟環球影城合作的歌曲「アドベンチャー」,一周已拿下超過二百萬次播放,很輕快,很有春日旅行感的歌曲。四月會為原作漫畫大熱作品《我推的孩子》主唱動畫版OP,相信又一波熱潮。
FB專頁上的更多討論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