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CG 文化自家內容

最初我們以為自己是三井壽,後來想當赤木剛憲,最後……

翻起家中那套早已發黃的《Slam Dunk》漫畫。多年後再看,劇情什麼就不談,倒是有很多感觸,一把年紀,受盡挫折後再看,對三井壽和赤木剛憲兩個角色,更有感覺,或者說,更能看到自己。

年輕時候,很多人都像三井壽般有些才能,卻自大自信,以為憑一己可以改變局面,以為【只要我認真】就沒有不可能,然後,為了維護自尊,逃避夢想,逃避自己,混混日子就好了,反正只要我認真…….

認真,認真,然後,才發現回不去了,浪費了的光陰,虛耗掉的才能,還有更殘酷的,世界上有更多更多更多天才和努力家,他們沒一刻停下,就算認真,那本來已存在的距離已變成遙不可及。能面對自己的無能,面對真實自已,面對挑戰的勇氣,是何其動人,因此,【我想打籃球】才會成為經典對白。

現實殘酷,努力了,可能發現自己更像赤木剛憲,有一點才幹,有十分努力,結果呢?各種不幸,隊友能力有限,同區對手太強,抽籤運氣太差,難有所成,被強隊大分數欺負,口中高叫全國冠軍以振聲威以鼓舞自己,心底有幾多分相信?

終於擁有強力隊友,大猩猩感動到哭了,看到比自己更有潛質的櫻木,他很嚴厲,看似冷冷卻很關心,全國的夢想,也寄在他身上,他終於擁有同伴和力量的欣喜,相信每一個在尋夢路上戰鬥的朋友都很明白,亦很期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。縱然,殘酷的,是結集了更強力量,還是遠遠達不到夢想,十六強止步,但,算是接近多了一步,有分別,沒分別,看個人觀點與角度。

有一位前輩教過,勝負在我的想法,是一種自負,把自己看得太高,大多數的凡人,根本沒有左右大局的能力,但,只要盡量發揮,找到一起發揮的人,大家傾力去令天秤傾斜一點,就有可能,勝負在自身,但絕不止自身。

又其實,很多人最後的最後,也只是未再打籃球的三井壽,當然不會是赤木剛憲,成為了每場比賽都出現,看似不敗,看似看穿一切,實在不在其中的,觀眾,還要是身形變了安西教練的觀眾。

《Slam Dunk》能夠成為經典,除了超卓的漫畫技法和分鏡技巧,還有滿滿的人生苦樂,不同年紀看,有不同味道,那能不經典?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