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 歌聲伴我心 》: 札實地去講一個傳奇歌星的故事
以歌星為主角的傳奇電影近年都挺流行,香港《梅豔芳》也大收,最近看了另一部歌星傳奇,《 歌聲伴我心 》(I AM WOMAN) ,以美國樂壇傳奇天后海倫瑞蒂 (Helen Reddy) 的勵故事改篇。
她的名曲“I Am Woman”更是70年代婦女運動的主題曲,不過,不用太擔心,雖然也有平權劇情,但這部不是那些嚴重政正電影或者覺醒電影,整體而言,還是一部相對平實的人物傳記電影。比較精彩是作品不畏描寫當中人物很多負面表現,如他丈夫的毒癮,她自己的感情用事之類,令電影多了實感又多了些趣味。

故事簡介:
1966 年,海倫.瑞蒂(Helen Reddy)帶著三歲的女兒、一個手提箱和口袋裡的 230 美元來到紐約。唱片公司告知海倫雖贏得一份唱片合約,但說明已有足夠的女歌星這很快便破滅她的夢想,還建議她在紐約開心遊玩才返回澳洲。
無論如何沒有簽證下的海倫決定留在紐約,並從事歌唱事業,努力維持生計並供養她的女兒。在那裡,她結識了傳奇搖滾記者莉蓮.蘿森(Lillian Roxon),後來更成為她的知己,莉蓮激勵她創作和演唱具代表性的歌曲《I Am Woman》,這歌曲更成為第二代女權運動的國歌,激勵一代女性為變革而戰。

跟《梅豔芳》異曲同功的,是《 歌聲伴我心 》也用了不少心思去重現七八十年化的美國,效果出色,而且不單是光鮮華麗的一面,連都市中污糟落後的一面,亦會展現。由這部電影不介意展示美國的落後和不光鮮面,同時表現出其活力十足的文化氛圍。
比起平權,電影其實更多描寫了她和丈夫的故事,也不介意展示當年為了走紅的無所不用其極,實在難能可貴。由滿懷希望,走紅後承受不了到習慣承受,到挫折之後洗盡沿華回歸初心,雖然個別章節的表現一般,但作為人物電影整體故事十分完整,趣味性亦比最初預期好,難得以平權為題卻沒有太濫,沒有淪為宣傳片,是部札實的人物傳記,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