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阿信的故事》現代觀後感:不合時宜 VS 人生智慧
最近,片斷式重看《阿信的故事》,這是一部Old School兼老套到成經典的日劇,1983年的NHK劇集,全套共有297集,以今天眼光,十分痴線,作為NHK電視部開播30周年紀念電視劇,成績也十分痴線,日本國內首播期間的平均收視率52.6%,日本史上收視最高日劇,後於全球63個國家與地區播放時亦掀起熱潮,特別在亞洲地區,堪稱影響一整代人。
故事跟劇名一樣,就是一個名為阿信的日本女性的一生故事,其故事原形,是改篇自八十年代十分著名的日本企業八佰伴創業史,人物原形為八佰伴創辦人和田加津,意外地,在各種苦情背後,本質上,它是一個女性企業家故事。

《阿信的故事》劇情進展方式是83歲的阿信外出旅行,回到過去曾生活過的地方回憶自己的一生,當中免不了各種狗血,各種老套,各種苦情。這部亦令當年演出少年至成年阿信的田中裕子紅遍亞洲,而阿信的形象簡直是傳統東亞女性的美德集合體,但又不失現實性,可以說是夢想與現實很平衡的一部作品,最少,在那時代是。
雖然我已成叔叔輩,但《阿信的故事》其實不太屬於我這代,它應該更屬於我上一代甚至兩代的人,對於我們後來的數代,他們的熟悉阿信,可能是香港著名零售店 759 阿信屋,事實上,759叫阿信屋,又真的因為其已故主席林偉駿先生(1959年-2018年)喜愛《阿信的故事》。世事難料,原本在《阿信的故事》主角以賣魚起家,而以賣零食起家的759阿信屋,現在也有魚賣了,雖然,只是急凍魚肉。
片斷式重看《阿信的故事》,跟小時候或者年輕時看,完全不同感覺,從前只覺婆媽,現在看覺得充滿人生智慧。但當中的人生觀和現代新世代觀點似乎不太兼容,《阿信的故事》在2022年,應該會被批鬥得很慘?
【命運是對手 永不低頭 從來沒抱怨半句 不去問理由 仍踏著前路走 青春走到白頭 成功只有靠一雙手】
港版主題曲在當年風麾一時,其歌詞亦很對應劇情,其成功依靠雙手靠堅守信心奮鬥的價值觀,可算是七八十年代亞洲地區的真普世價值。但在現今世界,阿信可能會被批鬥成社畜,唔Work Life Balance,自甘做奴隸之類的大罪人。
在男女超不平等的時代和社會,小小人物的阿信,沒有選擇覺醒,沒有反抗父權,只是默默忍受(不過,她也有選擇逃走的時候,遇到威脅生存時,也會反抗),默默求生,為家人為重視的人不停付出,只求溫飽,充滿傳統東方的處世智慧,但相信難容於女權當道的現世代。
《阿信的故事》是很東方的小入物處世智慧,反映對大時代大命運的無力,但無力不代表放棄,對生存對家人的堅持,以勤力和真誠待人,努力學習,重視和努力把握生命中每一個機會和緣份,困境不會放棄,順境不會安心,比起享樂,家人和工作最優先,可說是傳統東方價值觀的體現,【命運是對手 永不低頭 從來沒抱怨半句 不去問理由 】是智慧還是自甘墮落?的確可能因為時代而不同,當中的生存智慧,還是值得參考。
阿信雖然很傳統,但她不單是頭牛,死腦筋的廢老。其實《阿信的故事》除了啟發年輕,對老一(幾?)輩也有啟發,阿信角色不單具有傳統東方智慧,她也有一定包容性,面對新事物(如超市),她雖然不接受,但也會嘗試去了解學習,人年紀漸大,經驗和見識多了,容易僵化,於是有代溝,唯有先去了解,才考慮接不接受,才能夠免於僵化,免於自大,成為廢老。

由小朋友變成大叔,看《阿信的故事》,不一定會認同主角,但更多是感到人生無常,奮鬥未必成功,但有如買六合彩未必中,很大程度上,奮鬥只是成功最入場券,成功與否,無人可知,正如買了20蚊六合彩,就以為一定會中,隨時認定自己一定是幸運兒,實在太小看世間殘酷。
香港年輕人,因為高地價,產業單一或各種原因而很困難,雖說叔輩多了點時間紅利,但同樣受壓,怎會不明白?但每一代人都有其難處,我們不想亦不應成為自己討厭的人,但也不應成為不理解他人的人,每個世代眼中,上一代,兩代可能有很多無理,但他們的所謂無理其實很多時都因時代限制,或經驗差異而成,有其合理性。未來的確是屬於年輕人,但過去的智慧又真的毫無價值嗎?
年輕輩可能覺得吃苦能力不值得拿來標榜,或者不值得歌頌,現實是,在極限環境,或者惡劣情況下,比的,除了智慧和機遇,就是吃苦耐力,連去少次旅行都叫苦的大爺,在極酷環境下能拚得過兩天沒吃飯也沒放棄,掉進暗無天日深谷還沒放棄希望的人嗎?意志的差距,對成敗影響很多時超過能力的差距。大家都期望世界會持續富裕和平而美好,現實是,當刻,我們可能身處一個世界命運大轉折,如果要吃苦了,我們有做好命運是對手永不低頭的心理準備嗎?Ready嗎?
盲目樂觀是自欺欺人,努力有回報是Fantasy,但在極酷情況下,的確是生存之道,對於凡人如我之流,也只能相信,對我這輩,【從來沒抱怨半句 不去問理由】還是太超現實,但會認同【成功依靠雙手 靠堅守信心奮鬥】,或者再過十年,變阿伯後,才會完全接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