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adget 冒險自家內容

都 iPhone 13 了,還要恥笑多少次零件成本不等於所有成本?

人類,真係無進步,2021年,自iPhone 4以來年年拿出嘲笑的iPhone低成本食水深文竟然來到iPhone13,依然呃到 Like,唔服都唔得!

首先,年年恥笑物料成本不等於成本的最基本構念,竟然重有人Buy?如果按此理論,我去餐廳,店家應該只收食材價,否則就是食水深,以此類推,一杯咖啡,最多幾蚊?

其次,凡做過任何生產都知道,物料是會損耗的,不可能100%物料會變成貨物,一般而言,能在97%以上算是很強,新技術產物,甚至會七成不到,生產商損耗部份白蝕出去嗎?

再再其次,就算物料成本等於成本,其實iPhone跟大部份品牌高階機比,食水不算深,只算持平,甚至偏低,那,有什麼特別呢?

一般而言,零售價為出廠機的3-5倍(視產品還有變動)是很常見的事,渠道要錢,開發要錢,售後服務要錢,只要做過工廠,就會知道蘋果不單不算食水深,甚至算食水少,那,蘋果為什麼能賺大錢?

賺大錢是其本事,一般人常忽略有兩大優勢,蘋果有一巨大優勢,就是機款少而固定,在採購上是巨大優勢,而賣足整年的手機,在中後期可以受惠於製程提升(機殼,元件,其至包裝盒)而降低成本。另一點,是自營渠道,能將最後一里的利錢都握在手中,這兩點是成就iPhone巨大利潤的功臣,當然,這兩點,說是容易,要做到極其困難,雖然我不喜歡Apple產品,但的確【抵佢發達】。

這類零件成本分析的本意之一,是給人了解零部件成本分佈和走勢,或者市場競爭有否令廠商提升成本,而非評估品牌方多好賺,其實,要這樣方式類推,只要拿綿花期貨價,去分析,幾乎每個服裝品牌都賺很大,食水深。如果這樣算,內容製作的成本應該只計電費或者頂多飯錢,否則就叫食水深?這樣思考,多恐怖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