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adget 冒險自家內容

Green 的十年過去,WD Blue上陣

WD Green 2T,原來已經是2010年出品,Green系列以低溫低耗低價為素求,是很多朋友口中的洪水猛獸,說得好像用一會就壞,數據沒有保障似的,但,本人買過數台,最差的,都五年才出現問題,這枚 2T更是今年才有點不穩,還未真正死亡。

十年過去,產品本身未死,Green HD 系列真的被說死了,如今入門就是藍標的Blue系列,一系接一系,反正這台2T本身就是放些雜Data用來Backup,直接買入門的Blue就好,這款WD40EZRZ,只是5400RPM配64M Cache,嫌慢之前,不能不提一提,它是CMR的,現在今算是罕見,在近日CMR跟SMR之爭中,用上大家普遍覺得較好的CMR。

硬碟供應商研發 PMR (perpendicular magnetic recording,垂直磁性記錄)、SMR (shingled magnetic recording,疊瓦式磁性記錄) 等新磁錄技術,以生產更大容量硬碟。在提升硬碟容量過程,最重要的一項指標即是增加磁錄密度 (指磁碟上一單位磁區上可錄寫的資料位元數量)。簡單來說,每個磁區能夠儲存的位元數越多,硬碟的容量就越大。

PMR (參考: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hk/%E5%9E%82%E7%9B%B4%E7%A3%81%E8%AE%B0%E5%BD%95)亦稱為 CMR (conventional magnetic recording,傳統磁性記錄),使用的技術是讓寫入資料時的磁化方向與硬碟磁盤垂直。相鄰磁軌緊密並列,但不相重疊。一般而言,寫入磁頭會比讀取磁頭來得大,因此硬碟供應商若要增加磁錄密度,就會盡可能讓寫入磁頭的尺寸縮小至物理極限為止。

SMR (參考: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hk/%E5%8F%A0%E7%93%A6%E7%A3%81%E8%AE%B0%E5%BD%95) 可視為 PMR 技術的一種延伸。受物理限制,磁軌寬度 (亦即寫入磁頭的尺寸) 能縮小程度受到限制。不同於 PMR ,是不允許磁軌相互重疊,SMR 讓資料循序寫入,如其名稱所示,磁軌會如瓦片般堆疊在另一磁軌的部分面積上,藉此達到增加磁錄密度的目的。在此情況下,讀取磁頭仍可從磁軌上未被覆蓋的部分來讀取資料。

那兩者有何分別?

SMR硬碟上循序寫入新資料時,這些如瓦片般堆疊的磁軌仍可正常讀取,並不影響讀取效能。當已寫入資料要修改或覆寫時,寫入磁頭並不會直接在既有的磁軌上進行磁錄,以避免毀損相鄰的磁軌。編輯後的資料會先在磁碟上的空白處寫入,原先舊資料的磁軌會暫時維持不動。等到硬碟閒置時才會進行重新整理的機制,將原先磁軌上的舊資料自動清除,並重新成為可用空間以供新資料寫入。

如果 SMR 硬碟長時間進行密集的覆寫任務,則會沒有足夠的閒置時間來重新整理磁軌,暫時不動的既有資料磁軌數量會越來越多。接著導致 SMR 硬碟必須一邊寫入新資料,一邊重新整理舊磁軌,進而對讀寫效能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。

如此規格,慢是必然,但其實也不算很慢,測試都懶得做了,反正雜盤都是慢慢儲存用,偶爾連上Raspberry Pi 當家內 NAS,翻翻照片,一般畫質的影片,實在不會慢到那。至於是否長壽?如果它跟我從前的GREEN水準相約,合理安心使用期限在五年以上,事實上,多年經驗,硬碟高檔與否,通常跟效能絕對有關,係壽命相對不那麼有關,壽命更取決於使用方法,要不,怎會放心用最下位當儲存盤。

當然,說起來口響,真的重要資料,就是明知沒什麼分別,也會多花錢買信仰,畢竟,人類是憑感覺的生物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