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Phone 12 發佈前,再談所謂創新:創新,可以在看不到的地方
iPhone 12發佈在即,預測就不了,但幾乎100%可以肯定,發佈完,網上又會出現一堆【Apple 已死】,【創新不再】的評論。開始之前要先表態,如果人硬要分為果粉和果黑,我肯定是果黑,iPhone一台都沒買,要研究都是借人,iPad有用,但手機是堅定不移的Android用戶,電腦是Windows忠粉,外加Linux研究,打死不買MacOS產品(但工作上被逼會用),正因為是果黑,於是更花時間去了解蘋果產品,否則如何去黑?
市面很多討論的所謂創新,很多時只是表相創新,看得見的創新,一些如,演算拍攝,AI處理之類的底層創新,住住視而不見,或者因為不理解而被忽視,甚至無視。
現代科技產品複雜無比,每個看得見的創新,其實後面都有巨量看不見的創新在支持,如iPhone能夠成功,不單因為Apple在生態或界面的創新,更有賴電池技術,顯示技術,處理器技術,開發框架,網上付款,儲存技術等等一大堆技術革新進步才能完成,而這些技術創新是持續不斷地出現,才成就了iPhone。3GS 使用的CPU是 ARM 1176 CPU,只有單核600MHz,其實也很勉強,這還是因為千禧年開始PDA市場發展令移動裝置處理進步才達成。
遙想當年Apple失敗之作Netwon,以年代計,那個新奇人機界面,可以直接FAX,上網等劃時代功能,標杵級創新,但不論電池,處理力,網路等等技術無法支撐其應用場景,慘敗收場。
香港評論很流行將原因簡化和單一化,如iPhone或者Google,總說得好似憑空出現,一出世就成功,但只要細心看看歷史,就會發現,iPhone某程度上是累積自iPod成功而來,Google 等公司也是屢積多年努力才稱霸世界。現實不是港產賭片,不是有一手桃花順就馬上能全勝。
一將功成萬骨枯,一個世人眼中成功的創新,是踏著無數底層創新的努力而出現,成功,不單因為前台的英雄,還有無盡的努力者,嘗試者,失敗者。

Find more statistics at Statista
2007年,初代iPhone銷量只有約140萬部,算不上大成功,其實至2010年,年銷量也不到五百萬台,說不上霸權,真正強大,是累計的進步和銷量,井噴式爆升,是2010年發佈 iPhone 4 後開始,另一次爆升就是iPhone 6,那台跟風轉大屏,剛出被人酸到不行的iPhone 6,補充一下,iPhone 6系列亦是至今銷量最多的iPhone系列,總銷量超過2億台。
表相創新對銷量影響巨大,iPhone 4 的方正外觀,三文治結構,硬件創新主要在提升解像,背照式感光元件,一些基本提升,但說意義重大的技術提升,其實沒什麼。iPhone 6 時代更是慘被狂酸,Apple已死,創新已死之聲高唱入雲,事實上,iPhone 6的確不怎樣創新,除了加大屏,就是多出不同機形。偏偏,它是最成功機形,但他們的成功,也不單因表相創新,沒有積累大量的底層創新,成就不了完善產品。
去年重點【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】,這幾年持續不斷地強化的AR/AI,Apple可能沒有拿出表面驚入的創新,一看就新鮮的東西,但不是沒有努力,不是沒有一些底層功夫的創意。說句Apple已死,沒有新意,很容易,但,高呼口號之後,有看到產品中的玄妙嗎?單是貼個LOGO就能好賣?大屏就是一樣?多鏡頭就是好?恐怕將世界和科技都想得太簡單。
*開版照片沿於網上流傳,並不保証真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