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下的外食族生態轉變
昨天夜歸,回家前到附近一家數十年老麵店買外賣,驚覺數十年如一日的外賣包裝,竟然升級了!連這類老店都搞起麵湯分離以迎合大外賣時代,世界,真的變了。
毫無疑問,我是食肆常客,一星期平均十餐以上,平平貴貴,由數十元快餐到破千元的Fine Dining,都會吃,疫情之後,改變了不少。首先,我比較傾向於自取多於派員外送,信心會高些,事實上,亦多會便宜些。
吃的款式方面,一來是考慮到未來經濟環境,二來是考慮到外食後,中高檔食群優勢大減,老實說,都用膠袋包起來,再放室漫三十分鐘,之後呆在家中或辦公室桌子前吃,數元個的唐記叉包,跟大酒店有星中菜廳的叉包,還可以有多大分別?事實上,批量生產食物在這些情況更有優勢,因為他們設計上早就要耐Overcook,長時間擺放等等情境,用心精製的中菜,是很脆弱的,別說外賣晃來冕去,單是放上十分鐘,包裝餅的倒汗水,就能拿掉他們的命。當然,很多中高檔食店也努力嘗試克服問題,但誠然,現階段,反為快餐類,粗製食品更有優勢。
個入覺得,比起外送系統,電話下單之類,食物本身如何應對外送化,才是現在最核心問題,不是將原來菜食放入外送盒就了事,特別對一些比較精緻的食店。
另一個改變,是連我這種人也開始多在家弄飯了,家主還興高彩烈地買了個P牌什麼金鑽什麼IH電飯煲,雖然到現在我還不太懂一個飯煲為什麼要數千元,研究到時,再跟大家分享。
外食,食材等等生意,聽說很不錯,始終,人未死時,還是要生活的,希望其他飲食業的朋友加油,2020注定難過,希望好快有一天,大家又可以放心地一起吃火鍋,喝喝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