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P iPAQ1940:前iPhone時代,我玩過的PDA
在智能手機未普及,3G還是新技術(2000年開始)的年代,除了通話手機,行動終端還有一種產品很流行,叫【個人數位助理】(英文: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,縮寫:PDA),大抵是超弱處理性能的電腦,主要用作記事本和執行簡單軟件,雖然也初具行動通訊能力,但在Wifi未普及,軟件和生態未完善的情況下,實用性奇低。
PDA當年雖然被稱為明日之星,Apple的Newton早早退場,所謂成功的Plam也不過一剎那光輝,我作為Windows系忠實支持者,當然作死地用Win系移動平台,兩個字:找死。

我買過好幾台Win系PDA,早期買些台系品牌,這台HP iPAQ1940大抵是最後一台,從此,對這類產品死心,後來開始迷上Netbook系產品,再之後就到現代。

這台用的軟件叫Pocket PC 2003,主操作方式是觸控屏,當然,那年代是要用筆的。主CPU是Samsung的S3C2410,高達266MHz,當然,是單核的啦,配有64M Ram,當年算可好了。擴展性方面,支持當時漸成主流的SD和SDIO,相當超前,更內建藍牙,簿簿的電池可以有900mAh,當然無法跟今天相比,但也算盡力而為了。

顯屏有320×240,是反射式TFT,當年算高端,對角尺吋為89mm,約3.5吋,在當時算很大了。當年正價要二千多元,是HP iPAQ系的入門產品,在電腦產品還是很昂貴的年代,價格算低。
因為年時已高,主要是配件散失,已無法開機,當年對它最深的印象是慢到吐血的速度,還有按之不準的觸控,加上不怎樣的續航,雖然有咪有耳機插,但當娛樂裝置也不太行。當年也有遊戲的,但很多都是棋類。用戶體驗,兩個字:糟糕,玩兩玩就不再想玩。
這系列至2009年其實一直有出Windows版本。Windows Mobile後期在硬件科技進步,加上HTC 努力改進UI下,成就新世代的Windows Smart Phone,在2010年前後,發光發熱了一陣子,直到Android雄起,MS轉投Windows Phone平台。
雖說功能陽春,界面惡劣,體驗混賬,但,今天拿回來看,機身的設計和造工,還是值得一讚,小巧緊湊高密度,雖然已近二十年,但外觀也未太老套,細節豐富,比今天不少粗獷趕工的公版手機,精緻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