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CG 文化旅行及生活雜感自家內容

偶像所販賣的事物:《神推偶像登上武道館我就死而無憾》與《東京女子偶像流》

《神推偶像登上武道館我就死而無憾》(日原名:推しが武道館いってくれたら死ぬ,下略為神推)是平尾アウリ繒畫的漫畫作品,今季被改篇成TV動畫,看名字就知道,是一部有關偶像宅/追星族的作品。剛好,我早前在Netflix上也看了紀錄片《東京女子偶像流》,作為一世人都沒迷過明星的人,看這類作品總是好抽離,感覺好神奇,邊看,反而更多在思考,所謂偶像,一般人總說是販賣夢想,但背後,真正令人著魔般付出的,真的只是夢想嗎?

神推的故事很簡單,在活躍於日本岡山縣的地下偶像團體「Cham Jam」的一次路邊演出中,繪里飄被組合中排名最後的舞菜觸動,將自己所有積蓄來支持舞菜,成為她的狂熱粉絲。故事描寫在舞菜正式登上武道館舞台前,繪里飄的死忠偶像宅生活……

日本的少女偶像和團隊其實歷史很久,但近二十年,成了大熱潮,根據資料,日本有一萬名少女偶像,當中除了正規影視公司平台外,還有大量地下偶像,地區偶像,說是新事物,我倒想起N年前,在歌廳演唱流行時代的駐場歌手。
比起歌舞演出,重心價值,是人類移下去的情感,販賣的不是才藝,是觀眾的移情,值錢的,是觀眾的感受,偶像會不會唱,會不會演,從來,不是重點,甚至一點都不重要,當然,也有要購買產品質量的觀眾,只是,比起移情觀眾,未必有那麼瘋狂的付出。被感情所傷,失去追夢動力的人,以追星轉移自己情感,實在不難理解。

現代日系偶像強調參予感,著由各種面對面活動,更專屬的交流,更直接的感覺,以得到更大的感情連結。某程度上跟課金遊戲有點像,投入了,就成了沉沒成本,人會知不覺投入更多更多,金錢,或者感情。

粉絲投入感情,可能因為愛,可能是對自己生活的不如意,將希望投特在似近實遠的偶像,或者要自己力量/金錢幫助才能活下去甚至成功的偶像身上,那種心理和感情,又不難理解。

跟一切興趣一樣,追星,當然也可以是健康正面興趣,適可而止,合理課金(無誤),合理感情投入的話,他跟其他興趣沒兩樣,但似神推主角那樣,為了買CD投票要拚命做兼職至半死不活,Well,怎也很難說正常吧?對某些很嚴重的偶像宅,《神推偶像登上武道館我就死而無憾》與《東京女子偶像流》都是有點殘酷的作品,看著一些失去希望的人,將一切投入追星以換取認同或者自我救贖,旁人未必理解,但最少,別太負面。

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生命,看了一堆偶像作品,想起自己偶爾對瘋狂偶像宅朋友說出重話,有點內疚。

如果你有訂Netflix,我推介可多看《東京女子偶像流》:
https://www.netflix.com/watch/80163353?trackId=13752289&tctx=0%2C0%2Cfd22ac47-fb19-47a5-988b-d2a6d66bc281-44866970%2C%2C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