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隊長小翼》Viu TV登場:順談當在地化譯名被時代消失
《隊長小翼》2018版本終於在Viu TV開播,對,就是大家熟悉的《キャプテン翼》,我們老一輩港叔都習慣叫《足球小將》,主角叫戴志偉(or戴翅偉)那部,面對日本動漫純一翻譯大潮流,當《機動戰士 Gundam》不會再叫《太空戰士》,寶可夢取代小精靈,隊長吃掉小將,也是大勢,縱使不喜歡,也難抗拒。
這版本是2018重製版,重現了小學篇和中學篇,港版應該也會播足吧?配合也是合格水準,大家放心追番,但換成貼近日本的譯名,相信必引起一波爭論。
在地化翻譯,無疑是有趣的一件事,但在廣泛的文代交流中,卻做成無數不便,小時候我們看台灣,國內動漫資料,要不停自行對譯,從前名站【Gundam壞腦研究所】有很多功夫,就是花在中港台三地譯名的校正,想想看,如果將巴別塔起好,大家都用相同譯名,多美好,也更符合現代資訊匯流的大勢。
既然人類有能力起巴別塔,那何不建起它?過去的,讓他過去,成為回憶歷史就算,擁抱世界,抱著那幾個走不出維港的譯名又有什麼好處?再自私一點說,香港已經今非昔比,不再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華文文化圈的軟實力核心亮點,如其自己劃地為限,不如及早回到大環境求發展,才是正路,死抱過去,無補於是。我們都喜歡懷舊,不想失去過去,但,有時候,要捨棄的,再不捨都要放棄。
在科技進步的今天,基本翻譯工作連機械都可以做到一部份,貼近原文,速度和可交流性,某程度上比傳統的信達雅原則更實用,既然如此,何必還死抱數十年前,只餘我們一兩代人有記憶的東西不放而妨礙新一代與世界接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