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談新海誠風格
(本篇為2007年舊文,所以資料未更新,找回上載以作紀念。)
第一次看《星之聲》,驚嘆於這套「一人動畫」的厲害之外,心中有個疑問「這個是Game Demo?」,後來,才知道,新海誠真的從事過電腦遊戲產業的工作。
新海誠是否已經夠資格被視為大師級監督,人言人殊,最少,在叫座力上,我相信他已經是一位貨真價實的大師。亞洲影帶願意出齊他三部主要作品的DVD,《秒速5厘米》更有限量版,就知道,他有一定叫座力。今天,想談談我眼中的新海誠風格。為什麼說這個話題?只因剛剛買了《秒速5厘米》的DVD。這隻特別版實在太出色了,可算是本地代理誠意之作,強烈建議本地動畫愛好者買一套珍藏!
三作品的感想之前已經寫過,在別處刊過,不詳談。雖然有「新宮崎駿」的美譽,但我覺這個外號其實並不合新海誠,宮崎駿擅長動態表現,由他早年電視動畫作品「高立的未來世界」到不滅電影大作「天空之城」中,從高立的奔跑到柏斯的飛翔,都可以看到他對動態的把握力,而「天空之城」中的幾場追逐戰,就更是日動中的標竿級動作場面。那,新海呢?相信看過他作品的,都會對他把握光線和反射的能力嘆為觀止,那,動作場面呢?或者,因為選材問題,至今仍未有表演機會,但以這刻表現,大家會認同靜態畫和低動態畫面是他的強項。
新海的靜態表現,已達出神入化的境界,展現出實景難以表現的美感。更可怕的,是連畫面上最微細的地方,一支筆、一隻滑鼠都絲不苟,誇稱鬼斧神工。甚至,有人覺得他的動畫,像文學作品多於像動畫作品,的確,他的作品有一種與眾不同的「靜態美」。這種風格,可能,因他受到村上春樹(日本著名作家)作品的影響而形成。
畫面表現是一致好評,沒什麼值得爭議。但我總覺得新海誠的人物,再亮麗也好,總是欠了一份靈氣,這是很抽像的說法,但當你比較「宮崎駿」的《龍貓》的兩姊妹或者《千與千尋》中的千尋,又或者《超穿時空的少女》中的角色時,會較容易有這種感覺。新海作品像什麼?像日系電腦遊戲DEMO,也像藝術CG,華麗,卻少了幾份靈性,角色欠缺了生命力。以上,只是個人直感,可能沿於新海誠的角色大多傾向於封閉(內向)、冷漠,所以覺得「冷」感。怎也好,我暫時也不敢說這個感覺的成因,或可能是製作模式的影響,或可能是光線表現過強的副作用,也不排除是金錢和預算影響,始終新海作品的製作規模細得多。
主題方面,至今為止,新海誠的作品,都喜歡展現無奈慨嘆,沉淪在過去的抱憾重擔,換一個說法,新海作品重說情而輕說理。因此,有人會覺得他的電影單薄意味不夠深,但反面來說,又有一批人覺得他作品意味深長,為什麼呢?三個字:感受性。所謂感受性,可以解為是否感性,理性的人,其實不見得會很接受新海式的沉淪,像我,看了《秒速5厘米》只有會剎那的感動,再來,就是多多的道理,上一篇已寫過,就不再自我重覆。《雲彼》雖然也是沉淪,但算是我比較喜歡,。現階段來說,他控制長篇的節奏似乎還有長足的進步空間,「星之聲」的長度最能表現他的實力,「秒速」以三個段落組成也相對容易消化。
新海誠很謙厚,他說過「拿我跟宮崎駿老師比較,實在太過獎,我遠遠不及他,但可沾他的光,我也是感到開心的。 」(節錄自訪問)。新海誠就是新海誠,他有他自己的風格,強套其他大師之名,只會令他成為「次等大師」,說到底,1973年出生的新海誠還是很年輕,未來的日子,還有很多很多的變數,還有無限成長空間,要說真正的新海誠風格,日子還是太早。
其他閱讀材料:
亞洲影帶 ─ 「宮崎駿畫功 X 王家衛風格 轟動日本動畫界的奇葩 —— 新海誠 秒速5厘米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