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 阿宅,你已經死了! 》 簡淺閱後感
「御宅死了。名為『御宅』的共通文化和民族已經死了。」(P156) 《 阿宅,你已經死了! 》 內文,當然,這當中提及的御宅,不是指《電車男》中那種。


岡田斗司夫,日本動漫迷不會陌生的名字。作為GANIAX創辦人,自稱為宅王,他的《オタク學入門》中的御宅觀被不少人自命御宅族的人引用,後來在2008年推出《オタクはすでに死んでいる》,台灣「傻呼嚕同盟」的TP大前輩,翻譯了這本著作,推出了名為《阿宅,你已經死了!》的中文版,這本中文版是2009年發行。話說,約十年前到台灣公幹,完成工作後跟「傻呼嚕同盟」一眾前輩相聚時,TP 大還多贈了一本簽名版給我,後來不慎弄丟了,於是只有這本自購版,抱歉 TP大,
如此好書,怎會不想要?香港很難找,特價書店基本上沒有(哭),最後在「三亂書店」以八十三元正價買下。書不是很厚,附上了記錄台灣OTAKU情況和歷史的小書,名叫《台灣阿宅啟示錄》,香港朋友實在共嗚有限,作為了解別地區文化的讀物好了。
注意:以下內容為個人閱後感,實際思想可能跟原文有出入,引用和解說以原文本為標準。
內容很簡單,就是分析「御宅文化」的衰亡。所謂「御宅族」其實是一個沒有統一定義的名詞,解說法多端,以其解法之多和廣,除非人類滅絕,實際上不可能「死」(笑)。書中所說的已死御宅族,採用的是「岡田流」那種偏正面解釋,岡田斗司夫在序言提到一句「昭和時代已經死了。」(P009),可能才是本書的真正中心思想。岡田書中所說,「死」的是御宅文化本質,而非ACG類產品,或者ACG文化,這是閱讀本書時一定要注意。
全書分為八章,由定義、歷史、世代、近年發展等等各方面去論証「御宅已死」,可算是「岡田流御宅觀」的一個小總結。
「從什麼時候開始,『御宅』一詞的定義變得有那麼強烈的排他性?」(P029)
「咦,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,御宅變成以這些萌來萌去的人為中心?」(P032)
岡田認為,近代(自稱)「御宅」強烈的排他心態,正是御宅文化的大問題。他以巴別塔的故事做比喻,從前是共通伙伴,或者說「同被重力牽引」的動漫迷,因為萌等等名詞出現,而變得互不能溝通,失去了共有文化,就意味著族群滅亡。最大的問題,是對他人失去包容性。
「這也就是說「萌」這個概念,是非常硬拗而又概括而論的東西……」(P103)
岡田花不少篇幅去試圖解說「萌」的內容和歷史,也分析了因為這個名詞而引發的問題。他特別花了一章,談及「科幻已死」,因為科幻作品的普及,科幻迷失去鑽研科幻而作為科幻迷那種引以為傲的感覺。
「以前是御宅的人們,現在全部只好變狂熱分子了。」(P144)
雖然「御宅已死」,但人還是活的,那原來的御宅族人變了什麼呢?岡田的看法,是他們退回去當「狂迷」而繼續自己興趣。以岡田流來說,「御宅」是狂迷的進化,我的理解為(不保証正確),狂迷們擁有共同文代習俗後而形成御宅,御宅們因為擁有共通儀式和使命感而成就獨有文化,當這些不復存在時,御宅族就會退回去成為狂迷。因為狂迷比較能容於世,活起來,對個人來說,活得更輕鬆,但就促成較偏狹的御宅文化的衰亡。
書中,就日本情況,大約將御宅族分為三個世代,大約為「不惜一切投身其中的第一代」,「尋求社會認同的第二代」和「御宅文化消費者的第三代」,也提到不同世代的分別和重心,對於外國人了解日本御宅文化不無小補。
就我認知,香港沒太多「岡田流御宅族」(窄義指ACG相關),研究氣氛較淡,主要是動漫迷,情況比較混雜,而且業界狹小,很難區分世代,如勉強去分,頂多以不同年代迷不同作品去區分,但隨著時代前進,當「電視世代」的孩子漸漸進佔社會主流,動漫迷亦不存在社會認同問題,反而,部份動漫迷樂於自行設限,以顯出與別不同,個人見解是這個反倒似世代之爭多於文化之爭。
ACG在香港的地位不低,遍及各階層,很多人以為香港只是ACG消費區,事實上,生產方面,本土就有歷史長久的港漫和近年再起步的動畫,兩者都有不俗成就,雖然遠不如日本,但絕不比其他東亞地區差勁,香港朋友實在不宜妄自菲薄。
對於我來說,擁有這本書後,最大好處,是不用再跟那些「岡田來、斗司夫去」的(自稱)「御宅」糾纏於定義問題,叫對方乖乖讀書就好了,絕對正點。
2023後記:個人覺得這是本屬於過去的書,所謂ACG文化結合現代網路文化後,已經成了次文化中的大主流,產業規模,作品企劃的成熟度,遠遠不是古早拓荒年代可比,雖然隨著網路進步,動員力和參予度都大大提升(在20年為【壞腦研究所】當幫手時已充份見識過),但隨著作品分眾化,作品幅度減短,觀眾人群分散,從前那些超狂熱粉絲幾乎腦補回整個GUNDAM世界科技發展史的情況很難再出現,而觀眾對於單一作品願意投入和鑽研的心力亦大不如前,所以現代ACG資訊都流行懶人包,快速看,快速簡介一類節省時間,而非提升深度作優先的內容,當中,沒有誰對誰錯,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,就只是這樣。別忘了,ACG本來就是文化產業中其中一種最燒錢的品類。